走进岭南古村落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请输入搜索信息:
 网站首页 | 课程简介 | 岭南古村落概况 | 课程视频 | 岭南古村落研究 | 研究成果 | 社会影响 | 新闻动态 
岭南古村落概况
 粤北 
 粤东 
 粤中 
 粤西 
 少数民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岭南古村落概况>>粤北>>韶关翁源湖心坝
韶关翁源湖心坝

    湖心坝为翁源县江尾镇一个大自然村。村落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距翁源县城龙仙约13公里。省道244线傍村而过,仁川水(又称江尾河)绕村南去,汇入翁江;村西面有一绵亘30多平方公里的山脉,主峰为九仙嶂,其海拔高度为1030米;位于村南端的石灰潭,是仁川水和翁江的交汇处,明清时期是翁北地区的重要商埠,商船穿梭如织,商贸繁荣。村中地势平坦,土肥水足,历史上素有“江尾粮仓”之称。

湖心坝是一个从明朝正统年间发展至今的单姓(沈姓)村,整个村落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均以鹅卵石拼砌的村街(道)将几十座错落有致的围楼(屋)连接起来。村中原有住民500余户2100多人,现大部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统一迁至规划兴建的“奔康工程”:南塘新村,村中现仅有住民约100人。

据《仁川沈氏族谱》,湖心坝所在地原为“湖洋田”,虽土地肥沃,但地势低洼,极易受洪涝灾害。开基祖“永初公”建村时受名师点化,遂将小溪拓宽挖深成“仁川河”,筑以河堤,并逐步兴修桥、陂等交通和水利设施,使得生产发展、财丁兴盛,发展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望族大村。

湖心坝房屋建造时间大致如下:

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沈氏三兄弟负其父母骨骸迁居翁源,其后由老二永初开基于湖心坝建村。

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兴建现存年代最早的“长安围”。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至清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兴建下老楼、隆兴围、隆旺围等。

清康熙(公元1662—1722元)至乾隆(1736—1795年)年间,兴建蛮王楼、锅耳楼、建爵楼、伯婆楼、奋千楼、外翰第、流耕堂等。

清中后期,陆续兴建修本楼、懋德楼、三善楼、乐善楼、鲤麻楼、大夫第、燕翼楼、修德楼等。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兴建沈氏宗祠和仁川社学。

另据其族谱记载,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族人沈宗孔夺魁中举后,族中即兴建了富文轩、乐英轩等私塾,清初又兴办了学道斋、求是斋等私塾,民国初年则建造了规模宏大的仁川社学,学童学子逾百人。现乐英轩、求是斋和仁川社学尚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凭藉地利优势和传统商贸的发展,湖心坝村沈氏一族以其雄厚的财力,代代大兴土木建筑围楼、围屋和祠堂,据统计共有59座之多。这些围楼各有名称,且多以其结构、形状、位置、年代、功名或祖先大号命名。至今保存现状良好的有14座,较好的有12座,一般的有6座,合计32座,建筑极富客家特色,在粤北乃至岭南地区的客家传统建筑中颇具代表性。

此外,湖心坝历史上还存在众多义会组织,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发展经济、扶贫济困的组织形式和增强族群凝聚力的有效方式,为湖心坝传统社会另一大特色。

村落临河而建,周边农田环绕,规模宏大,其历史环境、传统风貌和整体格局保存良好。1995年“湖心坝客家楼群”被翁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翁源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5月,“湖心坝民居群”(含:外翰第、大夫第、长安围、三门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心坝已被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和广东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Copyright © GP-Lab. 2013-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