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下村位于沈所镇南方1公里,距离始兴县城4公里路程,交通便捷。石下村为明代村落,至今已有450多年历史,据族谱记载,石下村成村始于福建宁化李家坊始祖火德公后裔,宋元兵乱时期携妣避乱于上杭,历经几次迁徙,定居始兴碰塘水。明朝嘉靖年间必胜公迁居此地,至今李氏后裔繁衍20多代,现人口已逾3000人。此外,赖、邓、李、何、钟等多姓人家相继迁此置居,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多姓杂居的村格局,其中以李姓为最大姓氏。
石下村地处始兴盆地,南依丫杈岭和南蛇岭,北朝浈江、墨江。其中墨江支流流经石下村,是古时石下村的主要水源。石下村南边有两组巨石,鹅公咀与狮头寨,鹅公咀高高耸立,在村内的很多位置都能观察到它。以鹅公咀为界,南北两条村在建村之初便起名为石内村和石外村,后来石外村改名为石下村。
石下村现今的村落总体格局村落和古村风貌主要是清朝顺治至嘉庆年间奠定,与李氏各房公厅的建造历史息息相关。村落首先建造村落的西南角落,万公厅和相公厅均为始祖火德公的十一世孙建造。然后到村落的东南角,仕风公厅和本立公厅,为火德公十二、十四世孙建造。再后来村落继续往北部平坦地带发展,贵公厅、荣公厅和富公厅为火德公第十五世孙建造。乾隆四十五年,李氏家族进入发展繁盛时期,在村落北部建造了李氏宗祠。李氏宗祠的建造离不开宗族的捐款与发展公田、放贷等的收益。最后建造的是村落北部的贞胜公厅、肇迹公厅、进德公厅等。因此如今村落的总体格局呈现为以公田为中心,宗祠、各房公厅、住宅环绕四周的基本形式,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
石下村主要传统建筑类型包括:李氏宗祠、各族公厅、民居围屋、私塾及围楼。其中以从清朝顺治至嘉庆年间修建的李氏宗祠、各族公厅,以及咸丰年间修建的晴岚围楼,保存较为完好且工艺水平较高。其中,李氏宗祠、贞胜公围屋群、晴岚围楼、三德公厅已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下村规模宏大,周边历史生态环境、整体风貌和传统空间格局保存完好,是研究始兴地区传统社会形态和地方文化特性的重要历史资源,特别对研究始兴地区传统客家社会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客家传统建筑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012年石下村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认定为“广东古村落”。